
聚焦课堂实践,共筑理论桥梁。2025年10月17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2025学术年会WS13工作坊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535教室顺利举行。本次工作坊主题为“学习科学与课堂教学”,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的刘徽教授担任工作坊主席。工作坊汇聚了来自浙江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研究者及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大家共同探讨了学习科学前沿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

工作坊在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屠莉娅副教授的精彩致辞中拉开序幕。随后,八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依次展开,上下半场分别由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的百人计划研究员陈丽翠老师和姜浩哲老师主持。

一、报告环节:从技术赋能到微观互动——多维度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样态
上半场的报告聚焦技术变革和教学范式的创新。上海青浦兰生学校的赵楠老师分享了《数字技术支持初中科学推理教学的实践探索》,展现了大科学视角下以数字技术支持课堂变革与学生素养发展的广阔前景。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俞英老师则从宏观视角出发,探讨了《数据驱动的教学问题诊断与决策》。紧接着,浙江大学的董博涵报告了《以“败”启智的教学:有效失败理论与设计》,详细介绍了国际前沿的“有效失败”教学理念,并倡导将课堂中的学生认知冲突转化为深度学习契机,引发了与会者的浓厚兴趣。杭州云谷学校的李明团队则分享了《技术赋能素养评价》,生动地展现了人工智能支持下素养评价的多元可能,云谷学校的创新实践也成为了现场讨论的热点。



下半场的研究视角更趋多元化。山东师范大学尹敏娟与刘新阳老师的《小学生课堂举手“表里不一”现象的微观互动分析》,以独特的微观视角揭示了课堂师生互动的深层逻辑,充满新意且引人深思。山东师范大学张朝瑜的《小学科学建模教学案例研究》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入追踪了两轮课堂教学,深入揭示了一线教师在建模观念认知和教学实践等方面的现实样态。瑞安市瑞祥实验学校的杨文雅老师分享了《“人道一点”:关怀塑造科学实验设计中的认知协商》,创新性地将关怀伦理引入科学教育,论证了关怀对于促进认知协商、消解人与世界对立的积极作用,为科学课堂注入了温暖的人文底色。最后,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郭安团队分享了《学习科学视角下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的课堂内容变革与学习动机激励策略研究》,分析了AI与课堂融合的机遇与挑战,并为构建技术适配、动机可持续的课堂新生态提出了策略建议。
二、灵感共振场:当课堂被以学习科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变化由此发生
本次工作坊的高潮是特设的“灵感共振场”环节。在屠莉娅副教授的引导下,与会专家与教育实践者围绕“学习科学与课堂教学”的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对话与思想碰撞。讨论直指学习科学的本质和教育的初心。
专家们指出:“学习科学本身就是一门极具前沿性的新兴学科,相较于追逐各种新范式,‘学习’本身就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与会人员围绕课堂中普遍存在的教学问题及云谷学校的教育案例,进一步探讨了“应如何培养学生”“应发展哪些核心能力”“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等根本性问题。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碰撞、交融。
在热烈的交流讨论中,现场逐渐形成了共识:“认知即疗愈之始”,当前的研究者与一线教师应当以学习科学的视角审视教育实践,使学习科学理论真正指导课堂教学的变革,同时让鲜活的实践经验不断反哺与丰富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