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分会动态
  •   >   新闻动态
  •   >   正文
  •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2025学会年会

                                                                                   ——WS12学习科学素养对儿童的影响工作坊顺利召开

    发布日期:2025-11-13    浏览次数:


    本次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2025学术年会的WS12工作坊,以“学习科学素养对儿童的影响”为主题,由四川师范大学王晓艳老师担任主席,上海师范大学高明老师、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林世员老师、北京师范大学郭玉娟老师、首都师范大学王怀波老师共同担任副主席。会议于10月17日下午2:00正式开始,持续至5:30,共包含四个主题报告、一个圆桌讨论。



    用学习科学指引儿童的学习

    在17日下午WS12工作坊中,来自公立学校、私立学校、企业的老师们讨论了“学习科学素养对儿童的影响”。老师们从一线带来的实践,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表现,更重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能力发展。工作坊主席王晓艳老师指出了所有实践共同的底层逻辑:“用科学、循证的方法指导孩子们学习,能够帮助孩子们避免踩无效、低效学习的坑。我们期待能够指导孩子们了解学习科学的知识,可以在保证身心健康基础上,更高效的学习。”


    视力健康:从被动防控到主动管理

    成都天府新区实验小学校的李伟副校长分享了一个现象:开学第一天,一年级的200多个孩子中,已经有好多个孩子戴上了眼镜。更令人担忧的是,第二学期这个数字还在增加。

    “我们看到一个小女生轮换到最后一排,扶眼镜的姿势已经非常熟练,这让人心疼。”他说道。

    面对这一问题,学校没有选择被动应对,而是联合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构建了数字化主动健康教育体系。他们开发了眼健康管理跨学科课程,通过认知、行为、环境、数据四大模块,在小学六个学段中系统推进视力健康教育。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的“户外融合课程”创新。每周三被定为“无白板日”,所有课程回归传统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将课堂搬到户外。科学课上,学生手持光感仪在操场测量光照强度;体育课上,设计追踪飞行器的课程训练视觉追踪能力。

    通过这些措施,学生每日户外活动时间提高到三小时,远超国家规定的两小时标准。同时,学校每月进行一次视力筛查,建立预警机制,对视力异常学生进行个性化干预。三年来,学校视力不良率下降很多。


    在学科中融入学习科学

    浙江嘉兴青鸟同文实验学校的巩梅梅老师从另一个角度分享了自己在学校进行的教育创新。作为英语老师,巩梅梅老师把学习科学原理融入英语教学,在课程中融入学习科学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习的内容。

    “传统的教育关注‘教什么’,而学习科学关注‘怎么学’。”巩老师介绍,她通过“注意力章鱼”和“情绪大象”等生动比喻,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认知过程。

    注意力章鱼的比喻让学生明白,小朋友的注意力就像只有1-2个触手的章鱼,只能握住有限的“球”。当学生同时做多件事情时,注意力就会分散。情绪大象的比喻则帮助学生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学会引导而非对抗自己的情绪。



    巩老师还给学生介绍了提取练习、分散练习和交错练习等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她强调:“重要的不是增加学习时间,而是提升学习效率。”


    在线脑科学课程:从元认知层面赋能学生

    北京立心惠人教育的吉盼盼老师团队开发了针对7-10岁儿童的脑科学线上课程,直接向小学生讲授学习科学的相关知识。



    吉盼盼老师指出,当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整个社会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其中,“学业压力过大以及父母的情感支持不足,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长期研究青少年学习动力系统的吉盼盼老师指出。问题出在哪里?她的团队提出了“学习动力冰山模型”:可见的学习表现只是冰山的5%,而隐藏在下面的95%才是关键——包括安全感、归属感、自主感、胜任感和意义感。“当一个孩子具备学习动力,再加上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指导学习时,孩子的学习状态、生命状态会非常好。”吉盼盼老师说。



    “我们发现,当一个孩子愿意学的时候,我们在此基础上,教授他一些学习的科学方法,孩子的学业表现就会有很大的变化。”吉盼盼老师分享了一个案例: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神经元连接”的原理后,改变了对练习乐器的态度。这个孩子原来每次练习新曲子都会崩溃大哭,认为自己“做不到”。学习神经元知识后,他明白了学习新技能时,其实也是神经元建立连接的过程,困难是正常的。这个哈子把“越努力越聪明”贴在钢琴上,提醒自己要坚持练习。

    吉盼盼说:“我们对课程进行评估后发现,参与课程的孩子在学习科学知识测试得分上大幅提升;元认知意识和策略使用频率明显增强。”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遇到困难和挑战的时候,他们会告诉自己:“我不是笨,我只是暂时没学会。”


    为什么必须让孩子了解学习科学?

    在工作坊的最后,王晓艳老师进行了总结,并点明了在中小学生中进行学习科学普及这样的教育创新的根本意义。王晓艳老师结合自身观察指出:“家长讲的道理孩子不听,因为无法从科学角度说清‘为什么’;而校内教育大多聚焦学科知识本身,缺乏对学习过程的元认知指导。这导致孩子们在‘如何学习’这件事上是空白的。”

    她认为,让孩子了解学习科学,本质上是赋予他们一项终身受用的元技能——‘学会如何学习’。当孩子理解了注意力、记忆、情绪的工作原理,他们就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能成为学习过程的主动管理者。这种从“被动学”到“懂原理”的转变,是提升学习效能和内在动力的关键。



    这些教育创新都表明,当我们尊重科学规律,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时,教育才能真正赋能每个孩子的成长。正如李伟副校长所说:“今天在孩子心中播下主动健康的种子,明天他们会回报我们更清晰、更明亮的未来。”

    王晓艳老师最后总结道:“教育的重心正在从‘教什么’转向‘如何学’,从关注知识传递到赋能学习主体。当我们把学习的原理和方法交给孩子时,我们给予他们的不仅是更好的成绩,更是一种能够应对未来任何挑战的底层能力。”


    38987


    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河北大街西段438号  邮编:066004

    ©版权所有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  

    技术支持  燕山大学信息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