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1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第三届杰出青年学者训练营活动以“基础研究-项目申请-实践验证”为主线,充分展现出教育神经科学作为一门超学科,在贯通产学研用、破解教育现实问题、服务国家教育战略方面所具有的蓬勃活力。
高屋建瓴:专家智慧擘画产学研用贯通新路径
上午的活动兼具理论的高度与内容的深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创始副主任、我国教育神经科学的奠基人周加仙教授作了题为《教育神经科学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叉学科研究项目的申请》的主题讲座。她从战略视角指出,在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兴起的时代,教育神经科学作为一门融合了“基因、神经元、神经网络、教育测量与行为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六大层次的“超学科”,其生命力正源于“产学研用”贯通的一体化发展战略,根本目标是科学、高效地应对教育现实问题,服务国家战略。与传统单一学科相比,教育神经科学以跨学科的思路更精准地回应时代诉求,通过科学、精准、有效的研究推动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助力产业的升级换代与经济建设的创新。

周教授回顾了该学科自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开创国内先河至今走向国际的发展历程,并针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这一核心环节提供了细致指导。她强调,成功的交叉学科项目申请须牢牢把握“科学性”与“应用性”,杜绝“伪交叉”,鼓励青年学者不仅关注正常儿童的学习与教育,还应投身如自闭症、阅读障碍等神经多样性群体的干预研究,以及农村教育等国家急需领域,真正将前沿科学研究与教育真问题相结合。
华东师范大学自2010年起创立了我国首个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中心。该中心整合教育学部、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育部脑功能基因组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功能磁共振重点实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等多个部门的优势资源,致力于开展既具备国际水准又富有本土特色的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其研究成果已经获得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例如,国际著名神经科学家、美国文理科学院和科学促进会双院士、美国神经科学学会主席Thomas J. Carew教授等人在权威期刊《神经元》(Neuron)2010年的特邀综述中,将华东师范大学列为全球教育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机构之一(Carew & Magsamen, 2010)。中心还聘请了哈佛大学Kurt Fischer 教授以及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的 Stanislas Dehaene 院士等国际先驱担任荣誉教授。
多年来,学校持续投入,购置了脑磁图、磁共振等一系列先进的神经影像设备,在基础研究与转化应用方面均取得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成果。周教授还特别提到,他们正在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学术影响力组织等平台,推进教育神经科学在全球的应用,正逐步努力使中国方案惠及全球范围内的教师、学生与家长,为青年学者铺展了一幅立足中国、辐射世界的科研图景。2018年,为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教育政策与实践,学校将教育神经科学纳入教育学部新成立的教育心理学系,进一步强化教育神经科学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支撑力度。

青年探索:创新研究彰显教育神经科学的学科活力
周教授的报告为后续青年学者分享奠定了坚实基础。聊城大学张如静老师展示借助近红外技术开展孤独症儿童干预的跨学科实践,生动回顾从团队协作到技术优化的全过程;华中师范大学卫梦琪博士致力于破解“知识追踪”模型的黑箱问题,创新融合脑电信号,推动个性化学习迈向“可信、可解释”新阶段;山西师范大学许施扬老师成功将以fMRI揭示的创造力神经机制转化为低成本脑机接口教学设备,实现前沿成果的普惠应用;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季皓洁老师则将脑电技术引入思政教育,借助“三因素模型”科学解析隐喻加工的认知机制,为首门“循证思政课”提供理论支撑。



实践智慧:以心智创造架起实验室与真实课堂之间的桥梁
下午,全体学员走进上海市金洲小学,实地体验“从实验室到课堂”的转化路径。金洲小学的师生协同展示了生态教育、跨学科“玩转数学+”课程以及“五育一心”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形式多样、气氛活跃的现场教学,使学员在互动中深切感受到教育神经科学理念在一线课堂中的落地实践。

这一天,从顶尖专家的战略引领,到青年学者的前沿突破,再到一线课堂的生动检验,清晰呈现出教育神经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科研到育人的完整闭环。这不仅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逐步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跨越,也为构建新质生产力、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
图文:李霜、康九星;修改审校:章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