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学术会议
  •   >   正文
  •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2025学术年会

    “WS11:从教学工具到数字伙伴计算机支持的学科协作学习工作坊”征稿通知

    发布日期:2025-07-19    浏览次数:

    为进一步推动学习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促进学习科学领域各学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将于2025年10月17日至1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学术年会。此次会议以“智创未来:学习科学与智慧教育新范式”为主题,“从教学工具到数字伙伴:计算机支持的学科协作学习工作坊很荣幸成为会议选定工作坊之一。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其培养目标应该主要通过学科的教与学实现。本工作坊为了促进关注学习科学的学科教学实践者与学科教育研究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旨在分享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工具和新应用,以更好地理解和促进基础教育阶段或者高等教育阶段学科教与学。

    一、工作坊简介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 AI)、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大数据挖掘与分析(Big Data Mining and Analysis)等技术赋能教学的背景下,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SCL)正逐渐成为学习科学与智慧教育领域的重要前沿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人机协同教学开展了广泛研究。从科学教育领域的辅助虚拟实验与学习分析(如WISE、PhET、Model It等科学教育平台),到语文教学中的智能作文批改、阅读资源推荐与虚拟场景生成,再到教师与人工智能基于PCK框架协作开展教学设计,计算机技术呈现出从教育工具到师生教学伙伴的进化趋势。

    基于上述背景,工作坊以“从教学工具到数字伙伴:计算机支持的学科协作学习”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赋能下的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转型与实践探索。工作坊面向基础教育教师、高校师生及教育研究人员,通过多种活动形式,系统梳理计算机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演化,展示典型教学实践、研究模型与工具平台,共同探讨“人–机–学科”融合背景下的新型教学生态构建。

    二、活动形式与特色

    工作坊采用理论讲解+案例展示+ AI实操+教案共创+专家点评五位一体的融合模式开展,强调理念引领、工具赋能、协同共创的进阶式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支持参会者根据个人学科背景与发展方向进行差异化模块选择与深度参与。

    1.核心特色

    (1)学科教育+计算机技术”深度融合视角:集中展示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领域中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深度融合的典型教学模式;

    (2)教师动手实操驱动:基于“扣子平台(COZE)”构建教师教育助手,对接DeepSeek、GPT等AI工具,开展个性化智能体构建;

    (3)任务导向协同共创:与会专家围绕学科和跨学科的真实教学情境,引导教师开展教学任务设计与教学思路优化;

    (4)理论系统支撑教学系统整合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理论(CSCL)、人机交互理论(HCI)、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等多种理论模型,提升教师跨学科与智能协同教学素养。

    2.安排模块

    模块1:智慧课堂环境下的初中数学深度学习

    模块2:“扣子”智能体教师伙伴赋能科学教育实践

    模块3:跨学科融合(STEM)教育课程设计与案例展示

    模块4:语文学科人机协同教学的实践探索与路径规划

    (其他计算机支持的学科教与学案例模块根据投稿情况将进一步更新)

    三、参与要求与遴选标准

    1.参与资质

    本工作坊面向学科教育实践者与研究者征集教学案例与研究论文,考虑出版论文及案例集。教学案例类论文主要面向中小学一线教师、教研员、信息化骨干教师及教育行政人员,鼓励具备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跨学科整合教学或人机协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育工作者投稿。教学研究类论文则面向高校研究生、青年教师、教育研究人员,以及来自教育科技企业和教育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士,鼓励聚焦学习科学、教育技术、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人工智能与教学融合等领域的理论探索或实证研究。

    所有投稿材料必须为原创作品,未曾公开发表。如引用他人观点或成果,须在文中规范注明出处。本次会议论文收录不影响作者后续正式发表。

    2.投稿选题建议

    围绕学科的教与学,工作坊征文可探讨人机协同视域下的协作学习理论、探索数据驱动的协作学习模式挖掘与规律、设计与实现基于智能技术的协作学习脚手架、实践生成式人工智能支持协作学习。包括但不限于学科教与学相关的以下议题:

    (1)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的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CSCL)新范式:

    可聚焦ChatGPT、Dify、Coze等Gen AI工具在学科教学任务协作、知识建构与学习反馈中的应用,探讨人机“共反思、共实践、共进步”的新型教学互动机制。

    (2)沉浸式学习环境中的人机协同教学:VR/AR在跨学科课堂中的融合实践

    可关注沉浸式技术(VR/AR)支持的可视化、探究式、协作型学习任务在中小学或高等教育等垂直领域场景构建与教学机制。

    (3)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学习行为建模与个性化支持机制

    可从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入手,聚焦学习行为追踪、情境感知与实时反馈等,探索计算机如何基于学习日志、交互数据等支持动态教学干预。

    (4)学科教师角色转变与协作机制创新:

    可探讨在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CSCL)深度介入教学的背景下,教师在不同学科中的角色演变、任务重构与协作组织方式创新。

    (5)跨学科教学场景下的MOOC、混合式与翻转课堂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可探讨在大规模在线学习环境中,MOOC系统如何在时间管理、分组协作与认知负荷调节等方面支持教师教与学生学。

    (6)教师学习共同体与CSCL支持环境构建研究:

    可探讨在CSCL环境中促进教师跨学科协作、专业发展与教学反思的机制,推动学科教学中的共同设计、同行互评与经验共享。

    3.格式规范

    论文分长论文、短论文、教学案例三种形式,长论文与教学案例要求不多于8页,短论文要求不多于4页。投稿文件需为WORD格式,论文格式模板请见附件,也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请大家务必按照模板样式撰写投稿文章。

    (论文投稿模板二维码)

    4.评审流程与遴选方式

    论文提交阶段:请将邮件标题及论文(保存为docx格式的Word文档)命名为“计算机支持的学科协作学习工作坊投稿+姓名+单位+论文题目+投稿类型(长论文/短论文)”,发送至邮箱:zijianyuan@snnu.edu.cn。

    论文初审阶段:将检查稿件内容的完整性、表述的清晰性、格式规范性、参考文献真实性、与工作坊主题契合度等;

    专家匿名评阶段由专家组依据学术价值、教学创新性、写作逻辑严谨性与学术表达规范程度、成果的实践价值与可推广性进行评审;

    发送录用通知阶段届时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入选通知、参会确认函与展示指南。

    入选论文可享有以下权益:

    (1)获邀参加现场展示与学术交流;

    (2)优秀成果推荐纳入《学习科学研究会年度案例精选集》出版;

    (3)获得“优秀教学案例/研究论文入选证书”;

    (4)优先参与后续协同课题、研究共创与AI教学试点项目。

    四、重要时间节点

    报名/投稿截止时间:2025年8月24日(星期日),逾期不予受理。

    结果通知时间及方式:2025年8月31日(星期日)前,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论文入选通知、参会确认函与展示要求和指南等。

    五、组织机构

    1.主办单位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

    2.承办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3.拟邀点评专家

    范良火,澳门大学教授

    胡祥恩,香港理工大学教授

    江丰光,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翟志峰,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

    张宝辉,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以上按姓氏拼音排序,列表持续更新中,欢迎对学习分析研究感兴趣且有意加入议程委员会的学者联系袁梓健老师zijianyuan@snnu.edu.cn

    4.会议工作人员(本工作坊主要由张宝辉教授团队负责承办)

    拓盼、王鑫、徐亚、袁梓健

    六、联系方式

    总负责联系人:张宝辉教授(陕西师范大学)

    联系电话:182918*6988

    联系邮箱:baohui.zhang@snnu.edu.cn

    具体工作联系人:袁梓健(陕西师范大学)

    联系电话:130228*8864

    联系邮箱:zijianyuan@snnu.edu.cn


    已经投稿的个人或者团队可以扫描、加入下面的QQ群(群号:921116516):学习科学研究分会25年会-从工具到伙伴:计算机支持的学科协作学习


    附件:学习科学研究分会2025学术年会论文投稿模板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

    2025年7月19日



    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河北大街西段438号  邮编:066004

    ©版权所有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  

    技术支持  燕山大学信息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