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分会动态
  •   >   通知公告
  •   >   正文
  •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2025学术年会

    “WS1:在线教学与混合式教学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工作坊”征稿通知

    发布日期:2025-07-16    浏览次数:

    为进一步推动学习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促进学习科学领域各学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简称“学习科学研究分会”)将于2025年10月17日至1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以“智创未来:学习科学与智慧教育新范式”为主题的2025学术年会。主会议设子会议和工作坊等活动,现面向学习科学研究领域的同仁们征稿并诚邀参加本次学术年会,其中“WS1:在线教学与混合式教学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工作坊”征稿通知如下。

    一、工作坊简介

    本工作坊根据本次年会子会议专题“LS7.学习科学与教育创新”设定。工作坊聚焦学习科学领域的前沿理论与实践创新,旨在通过互动式研讨与协作共创,推动高等教育从业者将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神经教育学、技术增强学习等理论转化为可落地的教学策略与实践。当前,学习科学研究正经历从 “知识传递” 到 “认知建构”的范式转型,而高等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理论应用碎片化、技术融合表面化等问题。本工作坊将以“理论-实践-反思”闭环为核心,通过理论建构、情境模拟、案例共创、技术赋能等模块,帮助参与者掌握学习科学的创新方法论,提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二、活动形式与特色

    1.破冰环节:理论建构——学习科学的多维理论视角

    活动形式:理论建构头脑风暴

    每人或每组派一位代表介绍一项创新理论或理论成果,简要分享对该理论概念的理解与教学应用场景。

    特色:通过头脑风暴与互动交流,介绍在线教学与混合式教学相关创新理论,共享宣传理论成果,激发讨论与反思。

    2.理论扩展:创新理论的本土化转化

    活动形式:解析前沿理论,探讨本土化转化策略,解析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思路。例如,讨论“如何将创新理论融入在线课程设计?”,引导参与者结合自身学科特点提出假设,提问、解答相关问题。

    特色:将抽象理论具象化为可操作的教学框架,强化理论与本土实践的结合。

    3.模拟实践:技术赋能的教学设计工作坊

    活动形式:将创新理论与具体实践场景适配。参会者根据各自的情况,根据每个创新理论,进行创新理论应用的模拟实践设计,包括对技术的应用方式等,提出设计方案,与会者对可行性、可能存在的问题、解决方式等进行研讨。如参会者难以提供实践设计,可按创新理论进行分组,各组选择场景并运用该创新理论进行创新实践设计与讨论。每组提交包含“理论依据-实践方案-技术方案-评估指标”的教学设计方案,并在工作坊内进行分享。

    特色:通过技术实操与跨学科协作,提升参与者的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思维。

    4.反思与迭代:集体智慧的沉淀与升华

    活动形式:案例研讨,各组展示教学设计方案,采用“三轮反馈法”:

    组内自评:理论应用的创新性与可行性;

    跨组互评:从其他视角提出问题和改进建议;

    专家点评:由该创新理论提出者给与解答和反馈。

    引导参与者梳理“理论落地中的障碍”(如技术设备限制、教师培训不足等),通过分组讨论解决方案。每组提炼核心问题与对策,形成《在线教学与混合式教学创新理论与实践白皮书》初稿。

    特色:通过多维度反馈与集体反思,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5.总结与展望:构建可持续发展网络

    工作坊征集人及与会专家、领导总结发言,建立“在线教学与混合式教学创新理论与实践工作坊”线上群组,构建可持续的发展网络,比如定期组织跨校创新理论与实践分享会,推动成果转化与持续研究。

    特色:搭建长效交流平台,促进在线教学与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可持续发展。

    三、参与要求与遴选标准

    本工作坊欢迎社会各界尤其是大中小学校相关领导、专家、教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等积极参与本次活动,报名参与工作坊活动仅需要填写报名表即可,请点击链接填写相关信息:https://www.wjx.top/vm/wFYnaPP.aspx。

    本工作坊欢迎参会者积极提交报告或投稿,投稿要求、格式规范、评审流程如下:

    1.投稿要求(选题建议)

    (1)基础理论与实践重构

    ----在线教学的理论重构与课堂实践

    ----混合式教学的动态平衡:理论框架与实操策略

    ----学习科学经典理论(如建构主义、联通主义)在数字化教学中的实践转化路径

    ----中国本土化在线教学理论的构建与实践验证

    (2)技术融合的理论与实践

    ----AI人工智能赋能在线教学:理论边界与课堂实践

    ----VR/AR技术融入混合式教学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案例

    ----数字孪生技术连接线上线下课堂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方案

    ----低成本技术方案在地方高校的适用性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

    (3)教学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探究社区模型(CoI)指导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拓展与实践应用

    ----翻转课堂在在线/混合式教学中的理论优化与学科实践

    ----项目式学习(PBL)在线实施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步骤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与校本课程融合的理论机制与实践案例

    (4)关键环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在线教学中“隐性知识”传递的理论困境与实践突破

    ----混合式教学“线上任务-线下活动”衔接的理论依据与实操工具

    ----在线课堂“非语言互动”的理论价值与实践策略

    ----特殊群体(成人学习者、残障学生等)在线学习支持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方案

    (5)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

    ----在线教学或混合式教学评价模型的理论构建与实践验证

    ----学习分析技术支持下教学评价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工具

    ----教师数字胜任力评价的理论框架与校本实践

    ----在线教学质量认证的国际标准比较与本土化实践探索

    (6)政策与趋势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数字化战略下在线教学政策的理论解读与高校实践路径

    ----在线教育公平的理论内涵与弥合数字鸿沟的实践策略

    ----未来教育形态的理论预测与小范围实践验证

    ----国际在线教学模式的理论借鉴与中国本土化实践改造

    投稿提示:

    以上选题范围仅供参考,与本工作坊主题相关的论文均可投稿。本工作坊侧重“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双向互动,欢迎既有理论深度、又包含具体教学案例的论文。来稿建议包含“理论依据是什么”、“实践如何开展”、“效果如何验证”三个核心问题,成果将在工作坊现场研讨,并形成《在线教学与混合式教学创新理论与实践白皮书》工作坊成果,优秀成果将被推荐至《教学研究》、《教育研讨》及CSSCI来源期刊等相关期刊发表。

    期待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碰撞,共同推动在线教学与混合式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2.格式规范(征文要求)

    (1)围绕“在线教学与混合式教学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主题及具体选题方向,提交报告题目与主要内容(欢迎提交论文全文,论文分长论文、短论文和海报三种形式,长论文一般要求不多于8页,优秀论文可适当增加页数,短论文一般要求不多于4页,海报不多于2页),附个人简介和联系方式(单位、地址、电子邮箱、手机号或微信号)。

    (2)投稿文件需为WORD格式,论文格式模板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

    (论文投稿模板二维码)

    3.评审流程(论文提交)

    ----论文和投稿邮件的命名方式为“WS1-姓名-单位”。

    ----投稿文件须为WORD格式,论文格式模板可扫描上方二维码获取。

    ----投稿邮箱:woleyi999@sina.com

    ----截止时间:2025年8月25日

    欢迎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实践者积极投稿!

    四、重要时间节点

    1.报名/投稿截止时间:2025年8月25日

    2.结果通知时间及方式:2025年9月5日前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等方式通知

    3.温馨提醒:此时间节点为报名参与本工作坊及提交工作坊论文的时间节点,学会年会论文的时间节点是2025年7月20日

    五、组织机构

    1.主办单位: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2.承办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3.工作坊委员会构成:

    工作坊主席:

    张威,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北京工业大学首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研讨》期刊主编

    联席主席: 

    苏林琴,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工作坊委员: 

    郑娟,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朱贺玲,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靳蕊宁,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王晖,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李思思,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

    工作坊组织委员会成员:

    杨硕,北京工业大学都柏林国际学院

    聂庆雨,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孔翔超,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段雨菲,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崔丽薇,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林洁,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刘梓洋,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刘亚,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工作坊学术委员会召集中(后续更新)

    六、联系方式

    1.联系人:杨老师

    2.联系邮箱:woleyi999@sina.com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

    2025年7月16日



    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河北大街西段438号  邮编:066004

    ©版权所有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  

    技术支持  燕山大学信息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