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制度保障、学科改革、创新引领、资源配置等方面,持续构建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助力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健全制度保障,着力在建机制上聚合力。制定《长安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科试验班管理办法》等文件,探索实施“三制三化”(书院制、学分制、导师制,个性化、小班化、国际化)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建立开放、灵活、个性化的选课制度,支持跨年级选修、提前选课等,实现本研贯通培养。注重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配度”,升级改造传统学科,前瞻布局交叉学科,超常布局急需学科,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本科人才培养,开展“1(基础)+1(高阶)+X(融合专业)”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改革,部署建设“长安学堂网络学习平台”和“长安大学课程中心”,全面支撑“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活动开展,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加强研究生教育培养,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构建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的“四共四通”新机制,探索形成“以交叉融合项目为牵引、以产业实际问题为导向、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基础”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强化思想引领,统筹各支队伍,充分发挥“党政干部政策引导+专任教师科学指导+思政教师凝心铸魂+学生骨干朋辈互助”育人功能,深入开展“书记面对面”“院长下午茶”“教授讲专业”“校友话成长”“朋辈经验谈”等品牌活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学科改革,着力在优专业上激活力。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新建和调整组建能源与电气、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院等6个学院、研究院,新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碳储科学与工程等8个战略新兴专业。实施学科交叉融合行动计划,布局交通能源融合工程、低空技术与工程、低空物流等专业和方向,一体构建“一项全局引领行动(人工智能+)”“三大交叉融合模式(数字+、智能+、绿色+)”“M项重点支持领域”“N个交叉发展方向”的“1+3+M+N”学科交叉融合布局。聚力推动大交通学科群转型升级,在公路工程、桥梁与渡河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专业开设工程试验班、国际班和卓越工程师班,培育“数字+”“智能+”“绿色+”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方向。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的培养原则,采用“理工融合”培养模式,开设“理科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班”,构建适应试验班人才培养的理工融合新课程体系,提升交通类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前沿问题原创性研究能力,助力学生形成“底宽顶尖”的金字塔型知识结构。
强化创新引领,着力在强科研上添动力。布局智能制造、智能车辆工程等新兴学科专业,以未来交通学院建设为契机,围绕“工科试验班”持续深化交通类人才培养改革,建立完善本硕博贯通式、全面导师制、完全学分制、四张成绩单制、荣誉教育教学制、优质师资选育管机制、优秀学生选培留机制等,成立“长安大学未来学习中心”,开展新型教学形态研究和改革实践。构建以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鼓励教师结合科研工作开设基础类、交叉类、实践类课程,建设一批覆盖面广、跨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持续推进本科生全员导师制,引导支持学生早进团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依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交通类学科实验平台等,引导学生开展参与式、互动式、研究式学习,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科研支持和指导。
统筹资源配置,着力在助融合上增效力。将科学研究和校企合作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与政府单位、兄弟高校、行业企业等联合共建实验室,依托可持续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国际联合实验室平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大平台、大项目,构建科教融汇一体化协同育人体系。加大人才培养资源配置,形成与国际领先工程相结合的工程预习、课堂教学、工程实践、案例分析、创新引导“五阶段”教学法,构建了“通识+工科基础教育阶段”“大类分流+辅修专业学习阶段”“本科综合实训+本硕衔接阶段”和“校属实验实习基地”“大学生校外工程教育实践基地”“省部级重点科研实验室”“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三阶段、四平台、全程导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业内龙头企业共建校企联合实习基地、教学实训基地,共同开发优质课程,开设“‘一带一路’与交通强国战略”“地质文化与地质人精神”“绿色发展与人居环境”等行业特色思政课程,以情怀讲专业,打造有信仰、有温度、有文化的专业课堂。
(信息来源:长安大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