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17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组织的“WS3:复杂网络分析的前沿教育应用工作坊”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454会场成功举办。本次工作坊紧密围绕年会“智创未来:学习科学与智慧教育新范式”主题,通过特邀报告、论文研讨与圆桌对话等多种形式,为学习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与实践者提供了一个深度交流与方法创新的学术空间。工作坊由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王辞晓担任主席,华中师范大学讲师柴唤友、首都师范大学讲师王梦倩、香港大学助理教授冯诗惠担任副主席。线下共五十余位高校教师、研究生和一线中小学教师参与,线上三十余位听众同步参加工作坊活动。
工作坊在轻松活跃的破冰活动中拉开帷幕,发起人王辞晓老师引导与会者分享“我与复杂网络分析的故事”,与会者借助北师大师生自主研发的在线协同编辑工具,通过个人叙事激活群体智慧、营造共同体氛围。

北京师范大学王辞晓主持工作坊

与会者与复杂网络分析的故事文集
随后,两场高质量的特邀报告将议程推向高潮。华中师范大学柴唤友老师作了题为《从单维到多维:学习者交互分析新进展》的报告,深入探讨了交互分析的维度拓展问题。首都师范大学王梦倩老师则以《多层网络视角下教师集体知识建构研究》为题,展示了网络分析在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的创新应用。两场报告为全天研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方法基础。

华中师范大学柴唤友作特邀报告

首都师范大学王梦倩作特邀报告
在首都师范大学王梦倩老师的主持下,上午的论文报告环节集中展示了三篇前沿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李林泽的研究报告《谁在影响评价?人类和机器在多轮互评网络中的作用机制》探讨了人机协同评价的新议题;北京师范大学黄一橙汇报的《在线学习中集体注意力的积聚、流转与耗散》为理解学习群体动态提供了新视角;首都师范大学杨阳则通过《联通主义学习中学习者学习路径挖掘及表征》研究,揭示了学习路径的网络化特征。这些报告充分体现了复杂网络分析在教育评估、在线学习行为、学习路径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李林泽、黄一橙、杨阳进行分享研究


自由研讨与提问交流
经过午休,工作坊在首都师范大学杨阳老师的主持下进入下午议程。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胡天慧老师首先作了《社会与认知网络的交汇:我的多层网络分析研究缘起与探索》的特邀报告,分享了其在该领域的个人研究历程与深刻洞见,促进与会者对多层分析在教育中的缘起和发展方向形成全面认识。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胡天慧作特邀报告
紧随其后的论文报告环节呈现了三项紧密结合技术发展的研究:中央民族大学韩越分享了《GAI支持的设计类协作模式研究——动态网络组合分析》的创新研究发现;首都师范大学连华蓉汇报了题为《知识库型智能体对大学生协作知识建构的影响——基于知识图谱》的研究成果;华中师范大学宋欣怡则采用模体检测方法对学习者同步和异步交互网络的微观结构进行了精细刻画,论文汇报题目为《学习者同步和异步交互网络的微观结构研究——基于模体检测方法》。



韩越、连华蓉、宋欣怡分享研究
在上海师范大学高明老师的主持下,最后一场论文报告继续深入。华中师范大学张海妹进行题为《多层网络视角下的学习成绩预测——融合社会与认知交互特征的分析》的研究报告;北京师范大学肖建军等以《技术可供性对cMOOC学习者知识创造的影响研究》为题进行研究成果分享;首都师范大学武义蒙分享题为《互联网社区中知识群智涌现与演化》的前沿研究。



张海妹、肖建军、武义蒙分享研究
下午的开放圆桌活动由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怀波老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郭玉娟、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胡天慧、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高明、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迟威、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肖建军等嘉宾就复杂网络分析的挑战与未来方向进行了激烈而富有建设性的讨论。

开放圆桌研讨
最后,北京师范大学王辞晓老师对全天工作坊进行了系统总结,并提出了未来合作研究的构想。

工作坊全体与会者合影
本次工作坊议程紧凑、内容丰实,成功促进了优质教育研究资源的共享与学习科学研究者共同体的构建,对推动教育领域复杂网络分析方法论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