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17-19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2025学术年会(简称“中国学习科学大会”,RALS2025)在北京师范大学顺利举行。本次大会以“智创未来:学习科学与智慧教育新范式”为主题,全面展示了学习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应用成果。作为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LS1教育神经科学子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的周加仙研究员策划与组织,在子会议程序委员会各位专家与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收稿、评审、复核、修改、评优、主持、点评与颁奖等各项组织工作。

LS1子会议以“教育神经科学”为主题,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投稿共51篇,最终录用39篇(含2份海报),录用率为76.5%。经过多轮严格评审,评选出2篇优秀论文。会议设立两个分会场,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深圳大学、济南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师生学者参会。分会场一由华东师范大学的周加仙研究员和济南大学李开云教授共同主持,分会场二由浙江大学蔡瑛老师和山西师范大学许施扬老师共同主持。

李开云教授作为特邀嘉宾作开场报告,题为“教育神经科学视角下孤独症缺陷的评估和干预”。她从教育神经科学的前沿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孤独症儿童的社交沟通障碍与干预机制,阐述了脑科学技术如何帮助理解孤独症的神经本质并探索科学干预的新路径。李教授指出,从神经科学角度研究孤独症,关键在于揭示“社会脑”之间的互动机制。孤独症儿童的社交沟通障碍,本质上是一种神经层面的同步缺陷。她强调,教育神经科学的最终目标,不仅在于改善儿童的行为表现,更在于为其提供长期、系统、个体化的支持,让科学真正走进课堂与家庭。“我们希望孤独症的孩子,也能拥有一个平凡的人生。”

华东师范大学周加仙教授对报告进行了点评。她表示,该报告以教育神经科学为基础,兼具科研深度与教育温度,既拓宽了孤独症干预的科学路径,又体现了教育科研的社会关怀——让科学真正服务于儿童的成长,使每一个孩子都被理解与接纳。
在随后的学术汇报中,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者围绕教育神经科学的多个热点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展现了丰富多元的研究成果,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与启示。
议题1:学习与认知过程
浙江大学冉恒月利用近红外超扫描和多模态分析技术探究线上与线下协作写作差异,发现两者学习效果相似,但线上学习需投入更多的认知和行为调控资源。清华大学徐晓萌通过开展真实课堂干预实验,揭示师生互动水平提升可增强师生脑同步,并与低成就学生成绩提升呈正相关,表明脑同步可作为课堂互动质量的客观指标。南京晓庄学院张莉通过脑电技术探讨了学前儿童抽象思维发展的神经基础,发现高传递推理任务表现的儿童其额顶叶脑网络的功能连接和信息传导效率更强。南京晓庄学院薛宏宇则探究了科学概念学习进阶中的前概念抑制效应,发现不同学习进阶水平的学生均存在前概念冲突与抑制效应,该效应受到学习进展水平和概念冲突强度的影响。河南师范大学靳来鹏总结了“作出假设”的神经机制,指出默认网络、执行控制网络和突显网络的动态协作在假设生成中的重要作用,并为促进科学教育提出三点建议。山西师范大学许施扬结合动作捕捉技术与脑电实验,探究发现基于手部动作的具身训练能显著促进空间认知,且该过程和前额叶的认知控制功能有关。海南师范大学黄灿探讨了概念启动刺激在科学推理中的作用,发现启动刺激通过提高以抑制控制为核心的脑区活动,进而促进科学推理成绩。南方医科大学厉伟则探讨了间隔效应促进关节镜技能学习的神经机制,发现间隔训练通过增强额叶的激活及功能连接促进技能习得和保持,中间隔训练能平衡皮层激活与认知负荷。北京师范大学李霜提出“情绪调节—认知负荷—语言学习”耦合模型,探讨了情绪调节优化儿童语言学习的认知神经机制,并提出了促进语言学习的干预策略。浙江大学蔡瑛通过元分析探讨了工作记忆训练迁移的不对称性,发现更新任务训练可单向迁移至广度任务,且该现象在儿童群体和低剂量训练中更突出。北京师范大学徐佳芊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究发现了大学生负性结果神经敏感性与生涯关注的负相关关系,并揭示了社会支持在其中的调节作用。聊城大学熊锦宁探讨了自豪感对估算策略转换的影响机制,发现自豪感能促使个体分配更多的注意和认知资源,促进估算策略的灵活转换。












议题2:特殊群体与教育干预
济南大学陈柳利用视频捕捉、生理记录与近红外超扫描技术,揭示了孤独症母子情绪感染的多模态同步机制,指出其情绪加工存在类型特异的神经资源分配异常。济南大学杜邦探讨了孤独症儿童共享注意的行为及脑际互动机制,发现其社交障碍源于脑间协调异常与预测编码整合失调。济南大学王铭雪则揭示了孤独症儿童在合作和竞争中的异常人际行为和神经协调模式。北京师范大学李霜探讨了同情心训练促进亲社会行为的神经机制,并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同情心训练优化学生社会情感学习的干预策略。聊城大学范梦慧探讨了消极情绪对恶意创造力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情绪调节训练、多模态监测与教育干预、家校协同支持等干预路径。在基于脑功能调控的干预方面,首都师范大学赵婧利用磁共振探究了阅读障碍共患ADHD儿童的抑制控制子成分干预效果,发现干预能改善抑制控制,干扰抑制子成分相关的丘脑与顶叶激活与症状改善有关。东南大学刘福临通过近红外脑成像技术探讨了ADHD儿童跨年龄抑制控制的发展轨迹,发现其抑制控制缺陷在学龄期显现,且在右侧背外侧前额叶激活不足。







议题3:智能技术与学习环境
清华大学刘晓波基于多模态生理数据探究了AI教师与真人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差异,发现AI教师能激发学生投入更多的认知与情感资源。鲁东大学刘子瑜利用近红外脑成像研究了AI伴读对大学生阅读的影响,结果显示对话式伴读能更有效地促进深度理解。聊城大学孙芳轩采用EEG探讨了生成式AI对数学创造力的影响,发现生成式AI使用者的创造力表现优于搜索引擎使用者,且两者在多个脑电频段功率上存在差异。深圳大学李佳宁利用近红外超扫描技术探讨了噪音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发现言语噪音削弱了讲授教学效果,而加入互动可减弱该消极作用,且脑间同步与学习动机、卷入度呈正相关。北京师范大学郭慧清碧针对青少年问题性手机使用的现象,从教育神经科学视角探讨了该现象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重庆师范大学王逸飞探讨了脑机接口技术在学习动机及其影响记忆研究中的应用,揭示了动机-记忆交互的神经基础。






议题4:学科学习与教育实践
华中师范大学李鸿枭采用听觉记忆的编码-提取范式和计算语音技术,揭示了节奏对古诗记忆的促进作用,还发现跟读策略能促使个体自发划分古诗节奏以促进记忆。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梁燕通过将教育神经科学知识融入"学前卫生学"课程,发现基于教育神经科学的教学设计能有效提升学生成绩。南昌理工学院鲁思炜从神经同步角度阐述了亲子共读对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提议采用对话式共读、使用纸质绘本以优化学习效果。河北师范大学贾炜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讨了视觉形状知觉与语言加工的神经关联,发现两者在N170成分上可能共享神经加工机制,为视觉形状知觉假说提供语言领域的证据支持。上海师范大学李杨卓探讨了设计思维对高校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策略生成的影响及神经机制,发现设计思维有助于策略生成,且设计思维专家培训通过增强脑间同步提升效果。浙江大学刘凡通过纵向研究探讨了珠心算训练促进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发现数学能力的训练改善效应在男生中更明显,且视觉空间工作记忆能力在其中起中介作用。聊城大学王凤前分析了教育神经科学背景下研究—实践伙伴关系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构建理论—实践协同转化框架、优化跨学科合作机制等应对策略。北京师范大学余赛迪比较了中国职前和在职教师神经科学知识与态度的差异,发现两者对神经科学态度积极但知识有限,职前教师的大脑知识正向预测其神经迷思信念。








本次LS1教育神经科学子会议汇集了国内众多高校的优秀学者与研究团队,展示了教育神经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与前沿趋势。总体来看,“AI教育”“学习与认知”“干预调控”成为本次会议的重点主题。会议不仅深化了教育神经科学的理论与实践融合,也为未来研究与跨学科合作指明了方向。汇报结束后,与会师生合影留念。感谢所有参与者的热情投入与卓越贡献,期待未来再度相聚,共同为教育神经科学的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撰稿:李琦、冉恒月;审校:潘亚峰、周加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