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至20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2024学术年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顺利举行。本次大会主题为“学习科学与教育高质量发展”。其中,LS7子会议聚焦“学习科学与教育创新”主题。共计收稿39篇论文,2篇海报,经过最终录用论文稿件16篇,其中2篇论文获评优秀论文,论文录用率41%,会议注册率87.5%。
本次子会议的开展,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江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师生学者参加。会议由佛山大学孔晶副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冯雪琦研究助理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康健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杨文静博士共同主持。来自南方科技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的赵建华教授作为特邀嘉宾致欢迎辞并做了开场报告。赵建华教授以“智能时代科学教育的问题与对策”为题,从教育的角度梳理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历史,强调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赋能教育发展。其次,赵建华教授通过分析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提出了加强科学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等多个促进科学教育发展的对策。最后,赵教授呼吁大家,以积极的心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科学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随后的学术汇报中,来自全国各高校的研究者探讨了教育领域中的多个热点议题。与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应用实证研究阐述了教育创新的过程与效果,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浙江大学徐亚萱等人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大概念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发现教师对其信息整合能力较为认可,但在具体应用上意见不一,并且需进一步培训支持;江南大学韩冰则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课堂实例研究式反馈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有效提升了职前教师跨学科教学设计的认知能力,为未来教师教育提供了实践指导。关于深度学习,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附属学校李冬探索了PhET技术与HPS理念在初中生物课程中的融合应用,有效促进了学生深度学习,进一步使学生对科学知识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江南大学韩婷芷指出,荣誉学院的拔尖培养能短期内显着提升创新人才的深度学习水平,但从长期效果来看,其对深度学习的持续性影响有限,这为高校优秀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依据洞见。
中国海洋大学王梓洋研究发现,融合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绘本活动能显着提升3-4岁儿童的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特别是在理解隐性问题上表现突出,为幼儿言语能力提升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方法。瑞安市瑞祥实验学校武慧贤等人研究发现,笑声在性教育课堂中能够促进集体学习、激发知识表达,并解构性别规范,揭示了笑声在学习敏感知识时的复杂作用与教育启示。浙江师范大学刘宇洋研究了小学生数字伦理的现状,并提出通过影视教育提升数字伦理的策略,旨在帮助小学生在数字时代健康成长,为教育工作者提供重要参考。清华大学黎煦茗研究表明,基于道家思想的学业焦虑影响方法有效降低了高中生的学业焦虑,其效果与认知行为影响相当,为本土化心理健康支持提供了新思路。
华南师范大学李彤研究表明,在科学学习中,不同问题表征类型对“位置决定速度”等迷思概念的抑制控制存在显着影响,认知负荷的表征需要更强的抑制控制,为科学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关于教师专业发展,浙江师范大学周强提出“全景六段”教师研修模式,针对数智时代乡村教师的数字化转型需求,通过理论提升构建和实地调研,为乡村教师能力和改革教研方式提供了创新路径,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杭州师范大学胡佩蓥研究表明,混合式协作学习显着提升了师范生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增强了思维活力和教学设计质量,证明了该学习模式为师范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和创新路径。北京联合大学李树玲分析了德国UGS教师教育模式的内涵和结构,强调其能力本位、体制、循证治理和数字融通四大特征。这种“高校—政府—中小学”间的合作模式,在学习视角下,有效促进了教师教育的创新和高效运行,为教师教育合作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实践途径。
本次LS7子会议录用论文凸显两大特征,一是关注真问题,强调实证研究,主要涉及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跨学科学习、深度学习、教师发展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实践;二是与会者较多是以团队形式开展研究,问题明确、思路清晰,尤为值得点赞!此次会议不仅展示了学习科学与教育创新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还通过深入讨论为未来的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感谢所有参与者的热情参与与贡献,期待未来共同推动学习科学与教育创新的进一步发展与实践。
(撰稿:康健、杨文静;审校:孔晶、赵建华)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
2024年10月25日